我说过,我是那种糊里糊涂、没想太多就生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还小时,我哪里有机会想到「孩子需要手足」这么不切实际的问题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争宠,给我安静的片刻,我就该吃斋念阿弥陀佛罗,哪还有闲情逸致去考虑什么相亲相爱、手足之情。
我的两个孩子年龄差了两岁半,也就是说,当第一个孩子快两岁时,我就怀了第二个孩子。可是在当时,我能从生活中深深切切地体会到「孩子需要伴」吗?
完全不会。
因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误会一件事--以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够。
这种「以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为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妈妈,晚上睡觉要妈妈,好像世界上的其他东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妈妈就好。不过,这也是事实啦!
但是,等您一旦体认到「孩子需要伴」这件事时,即使只有一丝丝的察觉,通常生第二个孩子的最好时机都已经过了。
过了还不打紧,不是说「亡羊补牢,犹未晚已」吗?可是再加上现代人生活步调太紧凑、还有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这样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补了啦。
第二个孩子出生的头一年,对老大来说,老二还只是个样版戏,连吵个架都不行,只能称为「心灵上的寄托」。所以严格来说,在老大四岁以前,您都可能误以为,有没有手足,不一定那么重要。
刚成家时,我们为了生活,总是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问题,日子就一天一天过去了。
直到姊姊大约七岁,弟弟快五岁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场午觉,没想到那天实在太累,一睡两个小时根本起不来。不过,做妈妈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还系在孩子身上,从头到尾,我都隐约听见两个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会儿声音出现在姊姊房间,一会儿两人又到了客厅,一会儿两人隔了老远还在喊话。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绝对无法想像,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话可说呢?好似时间如果没有尽头,两人的对话可以直到海枯石烂,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来愈大,我就愈来愈发现到,姊弟俩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赖性,或是说互相需要性有多么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门,两人可以从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妈妈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先生跟我一样爱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当初我只准备生一个孩子,他大概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某一天,全家晚饭後在台大校园散步,看著姊弟俩在前面殷切对话的小小背影,不习於表露情感的中国爸爸,呼了一口气,说道:「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您别以为,我是为了要说服您生两个孩子,才这么说的。
绝不是。这是我内心的强烈感受。而且当孩子还小时,我并不知道这个事实。因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误会一件事--以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够。
我相信,很多父母也是不知道的,以为生一个就累得人仰马翻,那生两个还得了?其实您有所不知——生两个,比生一个轻松。
人生何其短,生两个孩子的辛苦只在头几年,这段时间确实让父母三头六臂都应付不来,以身心俱疲来形容,绝不为过。所以我指的轻松,不是身体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这些我管不了。每个人的日子要怎么过,物质要有多少才能满足,全是存乎一心。
还有更多的时候,大人的活动,其实孩子一点兴趣也没有。什么吃饭、什么逛街、什么买东西……但父母非得拖着孩子一起去,不然您留他一个人在家多寂寞。而常常,家里的姐弟两玩得正高兴时,“爸爸妈妈要去大润发买东西,你们要不要去?”“不去,我们要在家里玩。”看,多好!孩子高兴,父母轻松。父母身边时时刻刻挂个孩子,有人连睡觉都要同一个房间,不会很让人抓狂么?
只生一个孩子的父母,当初可能是这样想的:熬过最难的前两年,就轻松了,所以不敢再经历一次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其实他们不知道,身体的不轻松是喂奶换尿布的跟前跟后;之后呢?您就要开始自己去应付孩子的玩乐需求——扮家家酒、拼图、堆乐高积木、下棋、骑车、捉虫……还有一堆天方夜谭的胡言乱语。
不是说做父母的想甩脱陪孩子的责任,而是孩子之间的活动,明明应该由手足去完成,才符合自然原则嘛!可是您没有帮他生个手足,只好照单全收,这样轻松么?简直累坏了,而且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只生一个孩子,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当我熬过了艰苦期,等到孩子可以相互作伴时,不论他们是一起玩,还是一起吵架,都叫“作伴”。有时候光是看着、听着姐弟两的互动,心里就会不期然地生出一种“好轻松、好安慰”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所不能体会的,但它确实美好,希望您也可以享受到。
手足能给的,你不能
或许您会说,“孩子虽然没有手足,可是有爸爸和妈妈的全心陪伴阿!”
这就好比假设——虽然妈妈少了爸爸,可是有孩子阿,为什么有了孩子,妈妈还是觉得不够呢?
孩子光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够的。孩子还需要手足,就好比我们还需要另一半。
等到那一天,熬过了把屎把尿的日子,我常常光看着孩子的脸庞,心里都会浮现轻松与安慰的感觉,这不光是为了您自己的幸福,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用三年换未来的三十年,“先苦后乐”,咬咬牙就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