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怀孕饮食|孕妇不能吃哪些食物,孕妇不能吃哪些水果,怀孕初期吃什么好
时间:7年前 (2018-03-05)来源:怀孕期阅读量: 64
作者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手术很成功。”李毅刚走进接待室,褪下口罩,笑着说。
面前的患者家属突然红了眼眶,激动地握住李毅刚的手,深深埋下头。
在手术室里的病床上,躺着他怀孕6个月的妻子。
“这台手术挽救了妻子的命,还保住了腹中的小小生命。”李毅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如是说。
术后,李毅刚教授(左一)向家属通报手术成功
一
再不施救 一尸两命!
这名准妈妈今年33岁,患快速心律失常多年。
因为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0余天,一周前心跳持续在170-200次/分,她在外院住院治疗。用药后,心动过速短暂终止,表现为右侧旁道前传。很快,心动过速再度发作。
医生认为,如此下去,很可能同时危及母亲和胎儿的生命。
患者用药后的心电图
一家人四处求医,最后标的:上海新华医院心内科。
“另一家医院医生推荐说,新华医院有一种零射线射频消融手术,没有辐射。而且,这里是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家属说。
二
怀孕不能做传统射频消融
家人在网上事先咨询了李毅刚教授。因病情特殊,他们还得到了周二加号的“特别安排”。
李毅刚教授接诊后,诊断这位准妈妈是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右侧旁路介导。
一般情况下,这种类型的疾病可以采取射频消融治疗,创伤小,治愈率超过95%。遗憾的是,传统的射频消融治疗需要在X射线的辅助下进行。腹中胎儿面临着辐射风险。
Tips:
X射线具有波长短、穿透力强的特征,可用于透视、摄影等。通过透视、摄片、照射等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客进行诊断及治疗。X射线射入人体后,被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损害程度随吸收剂量而定。一般,小剂量对人体的影响不大;大剂量可导致组织细胞破坏及血液系统方面的病变。婴幼儿及胎儿对X线更加敏感,更易受到X线的危害。
此外,怀胎6个月,室上速发作呈持续状态,心率最快时高达210次/分,这些都会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更不要说麻醉时,还要顾及腹中的小宝宝。
三
零X线暴露的射频消融怎么做?
经过仔细评估、讨论,李毅刚团队决定接下这个难题,在X线零暴露下完成射频消融手术。
为了实现“零暴露”,团队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Tips:
相对于二维系统如X线、腔内心电图,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可以为心脏电生理医师提供更多解剖与心电学信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三维电解剖标测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1mm),能够对心脏的激动过程,进行尽可能的详细标测,为深入细致地解读各种心动过速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直观依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将心腔各部位的电活动(激动时间和电压等诸多信息),标记在相对应的心脏解剖结构上。
临床应用结果显示,CARTO在诠释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准确定位病灶部位、决定消融方案和提高消融成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标测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疑难的心律失常,如心肌梗死后室速、外科手术后室速/房速、心肌病室 速、不典型房扑、多形性室速等,CARTO系统更有优势。
运用这一系统,有助于加深认识复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提高消融的成功率,减少X线曝光等。
在此基础上,李毅刚教授还用了第二个“神器”:能实时监测导管头端压力的smart touch导管(ST)。
Tips:
作为一种消融导管,ST导管能够实时反馈导管-组织接触程度,即接触力(Contact force, CF)和力的方向,帮助术者改善贴靠,从而提高消融效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等,对患者及术者都有益。
三维标测图。清晰地显示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和希氏束。
红色点表示旁道所在位置及消融位点
四
手术过程
2月25日,新华医院心内科、产科、麻醉科和重症监护室齐上阵。充分准备后,李毅刚教授团队为这位准妈妈实施了微创电生理诊断与消融。
1.借助CARTO-3电解剖标测平台,使用ST导管进行建模标测;
2.穿刺股静脉后,开始监测导管走形及头端压力,使其顺利到达心腔;
3.到达心腔后,通过ST导管,在电脑上实时建立三维心腔轮廓,着重于右心房,包括希氏束、冠状静脉窦等重点部位,都在三维图上实时标测出来;
4.借助三维图,导管放置如同在X线下一般,变得可视化;
5.在三维图上,借助激动标测的方法,精准找到发病的关键部位--旁道并标记出来;
6.调整导管位置,优中选优,并在压力监测下找到理想靶点,放电4s,心动过速即终止;
7.腔内心室刺激证实旁道被阻断,巩固消融180秒;
8.反复刺激并观察后,旁道传导未恢复,心动过速不再发作;
9.本次手术成功结束;
李毅刚教授(右一)及团队在手术中
“我们从2016年初,就开始做技术创新,逐步开始运用X线零暴露下精准消融术式,进行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手术(包括室上速、早搏、房扑、房颤和室速等)。我们称之为绿色消融。目前,已经帮助近200位病患恢复正常心跳。”李毅刚教授说。
网友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