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了可以一视同仁?父母其实都是偏心眼

时间:7年前 (2018-02-22)来源:怀孕期阅读量: 31

导读:
欢迎关注“家庭教育之声”

共同寻找家庭教育真智慧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家长都会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吿诉自己的孩子们:我们决没有偏心眼,你们几个我们都爱。但事实上,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父母总会更宠爱某一个孩子。

  【偏爱谁?】

  2010年3月,一位两个孩子的美国母亲在Babble.com网站上发了一个名为“我认为我爱儿子多一点”的帖子。她描述了相比女儿,她从小儿子那里得了到更多的温暖。不出所料,她遭到了攻击,有人回应说,“我为你的女儿感到伤心!”但是也有人回应说:“我完全理解你。我也这样觉得。”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敎授凯瑟琳·孔戈尔(CatherineConger)曾对384对兄弟姐妹及其父母进行了硏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表示自己偏爱某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通常是老大。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出来的比率比实际偏低,因为在硏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美国《时代》周刊资深编辑兼作家杰弗里·克鲁格(Jeffrey Kluger)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名为《手足效应: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什么?》(TheSibling Effect:What the Bonds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 Reveal About Us)。他写道:“科学家无法看透这个家庭秘密,但这一切瞒不过孩子们的眼睛。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们就会为了争得父母的宠爱使尽浑身解数。我最聪明!我最有趣!”谁能赢得父母的宠爱是很难预测的,在有的家庭里,父子关系犹如铁哥们;而有的家庭里,女儿则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在有的家庭里,知女莫如母,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也有些家庭母女间有隔阂,母亲更喜欢儿子。当然,这些规则在施行计划生育以及重男轻女的社会里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家庭中,受宠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但很少声张;而不受宠的孩子只能像受伤的小猫那样痛苦不堪,独自舔噬伤口。偏心无疑会给孩子造成伤痛,很难理解这为什么会成为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天生反叛》一书的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Frank Sulloway)用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一问题:这是父母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因此爸爸妈妈偏爱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因为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把家族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动物本能。长冠企鹅(crested-penguin)妈妈会把两个蛋中较小的那个踢出巢外,这样它才好专心致志孵那个大蛋。黑鹰妈妈对于它的大宝宝把小宝宝撕成碎片,基本上视而不见。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动物学敎授道格拉斯·莫克(Douglas Mock)说:“要老二是为了保险起见。如果老大健康,老二就可有可无。”固然人类要比黑鹰聪明很多,也更具爱心,但是我们还是从潜意识里继承了这种动物本能。

  为什么老大通常最受宠爱?个中原因企业家最了解——这类似于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的沉没成本规则,即你在开发一个产品时付出更多的精力,你就会更积极地期待它结出硕果。这种投入往往是有回报的。在大多数家庭中,老大通常最高、最健康,因为在老大小时候没有人跟他争抢资源。2007年挪威的一项硏究表明,老大的智商比弟弟妹妹们平均高出3分,部分原因就是老大在人生早期阶段占据了父母的全部注意力。不要小瞧这3分,苏洛威指出:“这意味着,很多家庭中第一个孩子能进哈佛,第二个则不能。”

  老小们也自动发展出一套防守生存技能,他们具有楚楚可怜的魅力。硏究兄弟姐妹关系的心理学家们称之“弱势策略”,对于年纪最幼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在游戏中生存的必要技能。偏爱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个有悖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规则的选择。

  不过,爱心并非人类独有,只是人类应用更多。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人类学家莎拉·布莱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发现,欧美常见的一种水鸟黑鸭(coot)和其它鸟类不同,并非专注于抚养最强壮的雏鸟,而是尽可能照顾到那些弱小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提高后代的生存数量。黑鸭从外表上来看都一样,如果母亲记不得谁是最小的,大自然会给予非常明白无误的提示——幼小者顶部有一簇红色羽毛。这点红色羽毛不会保留很长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黑鸭妈妈会多给红脑袋的幼鸟一些食物。

  父母们还都不肯承认自己偏心长得好看的孩子,但科学家们不相信,因为无论在家庭、职场还是婚恋市场,一直都存在着外貌偏见。除了外貌之外,性别所起的作用更大。父亲会在“前世的小情人”面前百依百顺,母亲则对儿子百般宠爱。总体来说,母亲爱长子,父亲爱小女。

  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恋母情结”作为解释,但现代硏究已经排除这一因素。矛盾的是,父母似乎更看重异性子女与自己的性别特征相关的部分,比如敏感的母亲偏爱具有诗人气质的儿子,从商的父亲偏爱读MBA的女儿。这其中繁殖自恋情结可能再次发挥作用,复制一个自己是很难的,但即便孩子在相貌上不像你,至少可以在行为上像你。有时这些特质可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获取多一点宠爱的战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就像树叶,会自动分散排列,防止上面的叶子把阳光全部遮住。“孩子们比心理学家聪明多了,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最大的好处。”苏洛威说。

  【偏爱的后果】

  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心理学家维多利亚·贝德福德(Victoria Bedford)对父母偏心作了广泛硏究。她说,偏心给孩子们造成的影响是可怕的。

  1999年根据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自传色彩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改变的同名电影剧照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指望得到父母的投资,他就必须接受这一现实,并考虑其他选择。这一主题使很多小说家着迷,但最动情描写这一主题的要数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他家境贫寒,11岁时父母把他撇在家里“给父亲擦皮鞋,照看其他弟妹,还干些跑腿儿打杂的事”,而他的姐姐则去皇家音乐学院念书。12岁生日刚过2天,狄更斯便被送进一家皮靴上光厂去做工,后来因为父亲的原因被解雇,狄更斯的母亲便力图把他再送回工厂。虽然最终他得以继续留在家里,但狄更斯内心的苦涩并未因为时间流逝而减轻,他后来强调说:”我从未忘记、以后也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是我的母亲很热衷于把我送回工厂。“事情过去20年,他仍在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写道:“直到今天,虽然出了名,受到爱抚而且幸福,我在梦中还常常会忘却我有亲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会忘掉我已是一个大人,又会回到我一生中的那段时光。”

  丹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克莱尔·斯托克(Clare Stocker)说,那些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和抑郁情绪。部分孩子还会产生行为问题,于是父母会惩罚他们,结果加剧了与父母间的隔阂。

  父母宠爱可能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硏究表明,受宠的孩子也会变得傲慢、自私、唯我独尊,但在走上社会后却发现,别人并不拿他们当回事。

阿瑟·米勒著名小说《推销员之死》第一版封面

  家中的宠儿成年后在社会上遭受打击的故事在戏剧里和历史上比比皆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讲述的不仅仅是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人生,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两个儿子的悲剧人生。尤其是长子比夫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家庭中,结果发现社会上实行不同的规则。长大后,比夫明白了这一道理,但他不是自省,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父亲没有对他进行他正确的人生敎育。

  并非所有受宠的孩子都会遭受比夫那样的人生悲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委屈是进入社会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步骤。不受宠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而走出家庭之后,可能会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做得更好。

  此外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有些受宠的孩子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一位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母亲,回忆起小时候父母的“偏心眼儿”说:“我妈妈喜欢我,不喜欢我姐姐。大家都以为我过得很幸福,但姐姐一直对我不好。真的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宠爱和姐姐的仇视,究竟哪个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有时候一个家庭中必须要给某个孩子更多关爱,比如孤独症或者其他疾病的儿童,人类这时就像黑鸭妈妈,会给最弱小的孩子更多照顾。为了更多地缓解偏爱给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应该对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说明区别对待的原因。孩子们也理解,哥哥姐姐将享受弟弟妹妹们无法得到的某些特权。父母对老大担心的更多,定的规矩更多,弟弟妹妹则相对宽松,他们享受特权的时间基本上也比老大早。

  好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因父母偏心造成的冲突也会随之缓解。不过,谁也无法完全忘却童年时代的种种不快。谁照顾年迈父母,谁获得大部分遗产之类的生活问题可能会成为导火索,那些历史旧帐就会被重新翻起。

原文来自网络

家庭教育见习编辑 张青格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识别关注

感谢你把微信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

请注明转自“家庭教育之声”

最新文章

网友跟帖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免责声明1111

本站所收录作品、热点评论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目的只是为了系统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免责申明: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Copyright 2017-2018 怀孕期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2852号